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怎么看怎么办


  • 2020
  • 04/30
  • 10:07
  • 就业政策

  • 浏览量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怎么看怎么办

2020-04-28 10:59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蔡红建 

【摘要】针对疫情影响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多种途径拓宽招聘渠道等,极大提振了毕业生的信心。疫情当前,高校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疫情下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疫情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疫情影响下,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286.4万人,毕业生64.0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万人,在校生3031.5万人,毕业生758.5万人。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或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突发的疫情使国内很多行业遭遇沉重打击,加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疫情期间,校园现场招聘活动暂停,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面试、实习的毕业生无法出门,就业求职遭到诸多困难不便,使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2020年的春招与以往大不相同,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直接影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泽,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压力,每年3、4月求职择业的旺季成为本届高校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

在我国疫情得到阶段性有效控制形势下,境外疫情大规模蔓延,对多个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外贸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也影响到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于市场风险加剧,不少企业停工停产,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广告传媒等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租金、人工成本、原料供给、市场营销等巨大压力,甚至陷入裁员、降薪、破产、停运的境地,用人招聘计划也被搁置。针对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2020年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中倡议,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变局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催生大量新需求,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在线消费、直播电商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市场。实际上,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不但受疫情冲击较小,而且还有很多创新性增长,此外,农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受疫情影响也比较小。物流、医疗健康与教育培训行业逆风而上,云计算、运维、后端开发、架构师等主要负责信息服务速度、性能和稳定性提升的岗位更为活跃,互联网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国内战“疫”进入下半场,加快复工复产,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努力把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往年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一系列政策“大礼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各部委、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树立鲜明的支持就业导向,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产和稳定就业,为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就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印发通知,明确了6个方面就业工作举措;教育部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网上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强化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安排;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安全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多次邀请相关部委负责人介绍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促进“双创”支持扩大就业、复工复产、有序恢复正常秩序等情况,回答毕业生关心的问题,各地、各部门、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往年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一系列政策“大礼包”:

一是扩大企业吸纳毕业生规模。当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特别在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方面,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国家不仅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力度,减少其在疫情中的损失,而且出台优惠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明确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不得随意毁约,不得将本单位实习期限作为招聘入职的前提条件。现在,各大国有企业陆续发布响应政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帮助作用。

二是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是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庞大蓄水池。政策明确提出要提高各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开发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重点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招录,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同时提出,出台改革措施,允许部分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畅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渠道,为毕业生扎根基层、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保障。

三是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政策提出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人,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同比增加32.2万人。扩招是对高校学科布局的合理调整,不仅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和毕业生对更高学历的需求,也为缓冲就业压力、为今年的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了条件。

四是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兵员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基层指挥军官队伍建设,增强退役士兵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每年征兵中,超过一半是大学生,毕业生参军入伍积极性很高。政策明确今年将继续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通过优化指标分配、提前体检等举措,向毕业生倾斜,健全参军入伍激励政策,大力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五是加大事业单位招聘力度。政策表明,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含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要求事业单位及早发布招聘公告,扩大信息发布范围和社会知晓度,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增加就业机会。明确艰苦边远地区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县级事业单位招聘硕士以上高校毕业生,以及招聘行业、岗位、脱贫攻坚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可以采取面试、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可以根据应聘人员报名、专业分布等情况适当降低开考比例,或不设开考比例,划定成绩合格线。

六是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政策提出,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对企业开放见习岗位的,给予3—12个月的政策补贴;对因疫情影响见习暂时中断的,相应延长见习单位补贴期限;对见习期未满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见习单位剩余期限见习补贴。教育部负责人提出,今明两年将组织百万毕业生见习,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

七是多种途径拓宽招聘渠道。教育部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创造不见面也能招聘的条件,也可签约认定。3月份各地各高校举办的各级各类网上招聘活动近2万场,招聘单位、就业信息远超往年。此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还广泛发动社会企业作用,联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5家规模大、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企业开辟“24365校园招聘服务”专栏,全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服务,活动启动一周,就优选累计发布校园招聘岗位信息200多万个,毕业生注册人数达25万,投递简历53万人次。

八是强化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帮扶。做好大学生当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确保每一个人都实现稳定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守初心、兜底线、防风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这些学生的就业。教育部负责人在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特殊的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一人一策”动态服务,一定要让他们毕业时能够有合适的去向、合适的岗位。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高校,教育部将在就业、毕业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特设岗位计划、中央基层项目、研究生招生计划、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计划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举办面向湖北高校以及湖北籍学生的专场网上招聘活动,让这些毕业生能够安心。

九是加强对毕业生的服务保障。政策还对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延迟录用接收、研究生学位授予时间等事项作出了安排,用人单位可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取时间,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采用电子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适当顺延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对延迟离校的应届毕业生,相应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对7月份离校时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2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2年内落实工作单位以后,可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让他们能够继续安心地寻找合适的工作。

十是上下联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各地、各高校、各企业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做好疫情下的毕业生就业作为政治任务,作为“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贵州省发布“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从扩大基层就业机会、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盘活编制岗位存量、扩大“订单班”毕业生就业规模等10个方面给出了具体方案;青岛市发布“聚青行动计划”十条举措,通过毕业学年可在青落户、发放住房补贴、见习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给予安家费、补助创业学费、免费档案托管等吸引大学生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创业;等等。各地高校高度重视,制定疫情下详细的就业工作方案,为毕业生铺路搭桥,“空中招聘”“云服务”忙不停。

疫情当前,毕业生对就业指导需求更加迫切,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疫情是一场大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和毕业生就业能力也是一次重大检验。疫情当前,毕业生对就业指导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应对疫情下的就业压力,需要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

第一,高校要帮助毕业生理智看待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稳定情绪,增强信心。要使毕业生看到眼下的疫情对求职择业的影响是一时的,疫情对毕业生和用人方的影响是双重的,不要害怕恐慌,疫情只是隔断了双方面对面的交流,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没有改变,就业需求信息没有减少,各级各类不同规模的“空中招聘”活动在不停地举办,线上交流、签约同样可以进行。对不善表达的毕业生来说,网上面试交流可以让他们更加从容淡定。

要使毕业生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仅要让广大毕业生看到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也要看到在全球抗击疫情下给中国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创造的新机遇、新动能、新领域、新需求、新岗位。疫情下,一些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更为紧迫,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也是短暂的,国家正在全力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全力推进复工复产,这既是稳经济,也是稳就业、稳人心,疫情过后,被压抑的内需会大量释放,为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用人需求会更加强烈,就业市场会更加活跃。

要使毕业生看到中央和各地采取的一系列稳就业措施。这些措施为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要让毕业生充分了解这些政策,享受政策红利。要大力弘扬全民疫情阻击战中的抗疫精神,特别要鼓励更多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正确看待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国家发展、自身长远发展的关系。

要使毕业生看到人数日益增多的就业大趋势。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优先发展教育、实现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国家战略,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招生人数增加,意味着今后的高校毕业生还会更多。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不是弱者,人生职业选择很难一步到位,高校要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预期,不必过度等待观望,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就业。

要使毕业生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人民谋幸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了广大毕业生的信心。要用全国各族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民族精神、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激励广大毕业生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广大学生发奋学习、增长本领、报效祖国。

第二,高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举,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精做细。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和办学水平的实际检验。高校要充分认识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下的复杂就业局势,强化政治责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疫情之下,更需要学校、院系两级负责人切实履行就业“一把手”职责,亲自部署,细化就业措施,加强就业工作考核,把就业责任压实,用毕业生就业质量检验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各级各部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术资源、校友资源的作用,调动一切力量,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寻找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举才荐才,广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疫情阻断了用人单位的线下校园招聘活动,如何使毕业生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如何为毕业生提供最急需的贴心服务,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服务能力的检验。需要高校加强网上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及时发布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随时随地的贴心服务;需要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创新方式,加快建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与相关招聘网站共享信息,搭建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的通道,丰富和完善线上业务办理功能,组织好“云端招聘”“空中招聘”;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加强与每一位毕业生的联系,精准掌握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熟知国家促进疫情下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用好政策,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在这个阶段,有的毕业生就业还没有眉目,有的已经拿到了几个offer,疫情考量着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高校要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作为风向标,合理设置、及时调整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摒弃“精英”误区、“学历”误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德为先,使毕业生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够树立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通过实践锻炼,在语言文字表达、社会工作、人际交往、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劳动素养、生活技能、抗挫折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之在毕业求职择业的时候能够与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疫情阶段,毕业生缺什么,就抓紧给他们补什么。

疫情之下,也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实际上,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铁饭碗”“金饭碗”,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子,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遍观各地创新创业示范区里的创业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占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身边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细观这些创业成功者,多数都是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技术优势打拼,他们并不是“学霸”,出身也非“豪门”,但他们都不是宿舍里的“宅男”“宅女”,不是“佛系”学生,都是历练奋斗出来的。疫情之下,高校尤其要加强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引导、帮扶,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CONTENT END

2010年1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10年4月,三亚学院顺势战略性建设国际旅游学院,同年9月开始招生。历时4年的建设与跨越式发展,2014年1月,国际旅游学院正式更名为国际亚洲bet356体育。作为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新型智库建设,国际亚洲bet356体育下设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在校生1433人,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特色专业。学院教学与科研并举并重,下辖省级研究基地即海南度假酒店和住宿业研究基地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献资料中心。在三亚学院的发展被列入省市共建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大好形势下,国际亚洲bet356体育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国际化办学视野、国际化育人特色的品牌学院,以精确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高级管理人才为宗旨...

0898-8838 6982

电话

0898-8838 6773

传真

学院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亚洲bet356体育·(CHINA)在线官方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www.hbdek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Taoyuan

  • 微信公众号—走在最前面

  • 微信公众号—旅业学院通讯社

  • 抖音号:USY_旅酒视角

  • 网页手机版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