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智商没有牛顿高,那又怎么样?——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


  • 2018
  • 05/01
  • 17:10
  • 就业指导

  • 浏览量

几年前,网上有个很火的帖子《牛顿的一生: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情商就不重要了》,很多人转载。文内提到:“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少能连续垄断4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万有引力),同时为了表彰他在炼金方面的造诣、再奉送他一届化学奖。他还鼓捣出了流数术,所以菲尔兹数学奖也要给他。要知道,这些发现基本都是在牛顿26岁以前获得的,30岁以后他就开始玩票了,成天琢磨上帝和炼金”。虽然牛顿“性格乖张暴戾、恃才傲物、一辈子没有朋友、没有结婚”,然而,他去世时,全英国的名流以给他扶柩为荣、全欧洲的名流蜂拥伦敦。


然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而已,乃至考入名校的少数佼佼者而已,智商没有牛顿高,看到类似的报道后,对我们学业及生涯发展有何启示呢?今天这篇小文,想对个体职业发展资源做一些分析。



从牛顿(事业)成功的例子看:牛顿26岁前“功成名就”,给他带来成功的是几乎仅凭他一己之力就完成的各种科学发现。


这句话的两个关键词“一己之力”和“科学发现”都非常重要:前者意味着其研究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与人合作;后者意味着其成就有明确的评判标准、非“众说纷纭”可以将其否认或者贬低。以这两条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至少99%都难以达到。


因此,我们绝大部分人的成功需要考虑与人协作、得到众人(至少是专业人士)认可两个条件才能达成。


举个很极端的例子:每年诺贝尔奖级别够高吧,诺奖得主算得上“功成名就”吧!可上网一搜,因被忽视、误解甚至被同行“算计”而未能获奖者并不在少数!为什么?因为达到诺奖级别的成果并非独一无二啊!也可以这么说:即便是这些顶级科学家、“智商也没有达到牛顿的级别”,其成果仍然是“可圈可点”的。

(谈及这里,说句题外话:我们对成功的界定最好不要以“外在评价”作为主要标准,否则可能会“很受伤”。)下面,我们重点讨论顾及外在评价的“成功法则”。


事实上个体的职业发展资源分为素质和资源两大类。其中,素质可以分为流体素质与晶体素质。所谓流体素质,是与生理遗传或早年经验有关的、难以改变,如一个人的智力、外貌、性格、气质、职业兴趣、价值观等。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选择职业最好是符合自己的流体素质的限制。晶体素质是与后天教育、培训有关,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和提高,如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沟通能力、求职技巧等。确定了职业目标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晶体素质。


外部资源是个体职业发展资源的另一重要组成,这其中主要包括个人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对于经济尚未独立的在校大学生,个人的经济条件几乎不必考虑。


家庭背景由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的人脉资源组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求职过程中的人脉关系的重要性,可惜很多同学理解的人脉关系都是指家庭的人脉关系,即通过你的父母及其他亲属所建立的人脉关系;经济资源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少同学只看到了别的同学的家庭背景,还有些同学甚至抱怨自己家里没有关系、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支持自己留学深造、实现职业梦想。


   不论是选择读研、留学还是创业,几乎都需要家庭经济方面的支持。有些本来想读研或留学的同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能支持,不得不放弃考研而选择直接就业,这是非常理性的选择,同学们不应该因此抱怨自己的父母。


其实,父母生养了我们,并没有义务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全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支持;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来选择职业、安排生活。那篇2007年以来网上流传很广的《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作者优游,就对这个问题有非常理性的认识。


抱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非常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人脉关系。近年来有很高社会知名度的俞敏洪、潘石屹,都是出身于贫寒家庭;经过多年的奋斗, 他们都蜕变成了人脉关系极广的成功人士。


有的同学认为:俞敏洪、潘石屹等名人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现在是“拼爹”的时代,只有“官二代”、“富二代”才有机会成功,“寒门难出贵子”。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社会学家及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各个阶层间的流动。与此同时,平民子弟职场成功的实例仍然不断涌现。


2015年11月19日,慧·聚“互联网+”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暨慧科教育集团五周年战略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论坛就“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下教育模式的创新、产教融合面临的新机遇、高校创新创业的体系建设等“互联网+教育”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公司正式宣布获得千合资本王亚伟先生领投的3亿元的B轮融资,融资金额和估值均为所处行业最大。公司的两位创始人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生,2000年分别从河南和山东的乡村考入大学。


虽然是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年轻学子,但诚实待人、踏实做事的淳朴个性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在本科求学期间就勤工俭学,在此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后一人读研、另一人直接就业。五年后,他们一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一位准备进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MBA,但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最终在2010年共同创办了公司。又一个五年过去,他们的公司保持着发展的活力,成为互联网教育行业的一颗新星。



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这两位农家子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在教育领域创办公司,人脉(客户关系)非常重要,而这两位北航学子在读本科时就很注意积累人脉。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了老师们的青睐,在勤工俭学及创业过程中,很多专业课老师和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师都给予过他们很多帮助。随着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他们还借助各种业务关系建起了更大的人脉网络。


因此,千万不要质疑“我是一文不名的大学生,能认识的只有老师和同学,这些能成为我的人脉吗?”事实上,世界上任意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都可能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结论是: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要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六个人。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后来被称为六度空间理论。显然,由于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有很多机会去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即通过你自己建立起人脉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友关系、朋友关系、师徒关系(实习单位),乃至家教中与家长的关系等。


很多高考失利的同学读研及读MBA努力考进名校、重要的原因也是希望“拓展人脉资源”;事实上,学生时代给同学们广泛建立人脉的绝佳机会。


比如,一名新生如果有建立人脉关系的意识,首先可以与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请他们在自己的个人成长及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帮助自己;同时,他可以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有效学习或参加社团、兼职实习的经验,尤其是与一些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样下来,在大三申请暑期实习及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很容易了解这些朋友所在单位的真实情况,甚至由此获得实习或工作的机会。


然而,如果求学期间,除了上课、与同学们基本上不打照面,有些在职读MBA的同学,甚至经常不去上课、一味地在考试前请老师“高抬贵手”,这样虽然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可求学本身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在进行个体职业发展资源分析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素质—资源的互偿模式有所认识。


这里既包括内在素质间的互偿——比如“勤能补拙”,即后天努力对智商不足的弥补,又包括外在资源间的互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自主建立的社会关系对家庭经济条件、背景不足的弥补。素质—资源间的互偿十分重要。


不少同学认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无法实现自己的留学或创业梦想。事实上,每年都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获得全额奖学金去国外留学,还有一些同学通过参加创业大赛等获得创业基金的支持,实现了创业梦想。


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家里没有“关系”、难找工作,事实上,许多同学是通过校友、老师提供的信息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只有个体“素质”特别强的极少数人,才可能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获得机会;这一点可以解释前些年微博不时爆出的“某地招聘公务员,面试、笔试成绩均为第一名者违背录取”的负面新闻——其实面试+笔试成绩为第二/三名者的例子可能更多,但鲜有被传播者,因为公众普遍认为:“面试+笔试成绩第一名者”(素质分数足够高者)、即使没有任何“资源”也应该被录取;其潜台词其实是认可“素质+资源”总分高者被录取的“潜规则”的。


同时,总结这些年来那些最终获得满意Offer、顺利进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的事例,笔者提炼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系数: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学习成绩 +项目/实习经历)+成就动机(责任感+敬业度)+人际及沟通能力(含社交礼仪)+外貌及气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兴趣与职位的匹配+个体价值观与求职单位的文化匹配。


其中的第一项“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在3月26号推文(请加推文链接)中已经有详细阐述、重点是要说明“:你在大学期间的时间都用在哪儿了?”。这里再分析一下后面的几项“软技能”,比如“人际及沟通能力(含社交礼仪)”。



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重点高校中成绩优异、硕士毕业的同学工作几年后,还不如高中时比自己成绩差很多、只考上二三本院校的同学“混得好”。


这里,可以用北京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领导的团队取得了一项研究成果来分析:于老师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 ( social capital)和心理资本(physiological capital)三个角度来衡量大学毕业生的可就业性。其中,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主要指其拥有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是其求职过程中必要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需要自己找工作,仅有人力资本是不够的,还需运用其人际网络、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同时,求职是个漫长的过程,前程无忧网站发布的 《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11和985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平均参加7.8家雇主的面试获得第一份正式工作。因此,积极心态、自我效能等心理资本逐渐成为大学生可就业性的核心内容。


如果仔细分析前面的现象,很有可能是因为虽然这位同学有比较强的人力资本,但他那位只考上二本院校的同学具有更强的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


这二者都没有体现在学习成绩上,甚至大部分课程中也没有专门介绍,需要同学们在课外活动、实习实践中去培养、提升。在北航这样的校园中,笔者也经常可以遇到公众场合“目中无人”地做自己的事、影响课堂也毫不在意、甚至对老师的善意提醒也不予回应的同学;他们将来在职场中很可能会因为这些“小节”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更多的挫折。


高校中的优秀大学生主要指成绩优秀者,即人力资本单项分高者;而将来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其实都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项总分最高者。这一点,请同学们提前了解,注意对自己的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提升。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无法选择的智商基础、家庭背景等既有条件下成长、发展自己,了解接下来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升非常重要;其中,情商的培养与提升更重要也更具体操作性。


        正如十多年前出版的《剪裁人生》一书中一位同学所言:

        有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有人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

        而我是含着自己的手指头出生的,

        所以,我只能靠自己!

原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0NzIwMg==&mid=2651432640&idx=2&sn=8477ae3934a36096370ec70467d2002b&chksm=bd1236cd8a65bfdb21a447dcf78ef6ab6adc292ceae597fc2067969312b7944aa0897cd954ed&mpshare=1&scene=23&srcid=0504tpRwgZLpZquJn1D8qw1p#rd


CONTENT END

2010年1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10年4月,三亚学院顺势战略性建设国际旅游学院,同年9月开始招生。历时4年的建设与跨越式发展,2014年1月,国际旅游学院正式更名为国际亚洲bet356体育。作为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新型智库建设,国际亚洲bet356体育下设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在校生1433人,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特色专业。学院教学与科研并举并重,下辖省级研究基地即海南度假酒店和住宿业研究基地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献资料中心。在三亚学院的发展被列入省市共建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大好形势下,国际亚洲bet356体育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国际化办学视野、国际化育人特色的品牌学院,以精确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高级管理人才为宗旨...

0898-8838 6982

电话

0898-8838 6773

传真

学院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亚洲bet356体育·(CHINA)在线官方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www.hbdek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Taoyuan

  • 微信公众号—走在最前面

  • 微信公众号—旅业学院通讯社

  • 抖音号:USY_旅酒视角

  • 网页手机版

  • Baidu
    sogou